A:我們的研發團隊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李軍旗博士領銜,規模上大致在100人左右,在刀具的設計制造領域有著十幾年的經驗積累,涵蓋了刀具研發和制造的各個專業領域,團隊學歷水平高,有專家博士十余人,各類專業工程師過百人,老中青發展梯隊一脈相承,年齡結構合理,具備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
Q:這個研發你們總共花了多長時間?中間都經歷了哪些關鍵的時間節點或遇到了哪些難點?
A:此次研發是建立在我們多年的技術積累基礎上,經歷了近5個月的艱苦攻關。此前我們已經有十多年做刀具的經驗,特別是A客戶刀具,要求很高,對我們的技術提升幫助很大。但是在開發這款刀具時,我們仍需克服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涂層、材料、結構設計等。

鐵軌智能修磨銑刀直徑達800mm
材料,也就是刀片的主體,它最關鍵的制備工藝其實就是配方。在這個方面,得益于我們多年的技術積累與儲備,再結合這款銑刀在使用中的一些特點,比如抗震性要好,切削過程中要不容易崩缺,材料小組調用了單位內部的眾多資源,終于開發了這款配方,制造出了高性能的刀片。
涂層,它是涂附在刀具表面的一層硬度更高、摩擦系數更低、抗高溫的特殊材料,可以讓刀具在使用過程中的耐磨損、耐高溫性能變得非常好,提高刀具的使用性能,延長使用壽命。一款銑刀的耐高溫、耐磨損這些特性,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這個涂層上面,所以銑刀對涂層的要求也非常高。首先涂層與刀片本體的結合力一定要很好,不能一沖擊就剝落了,那刀片很快就會失效。其次涂層一定要夠厚。之前我們做的刀具涂層大多在0.5-2微米左右,這款銑刀的涂層達到了7-8微米。但這也對我們的涂層工藝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涂層越厚,本體與涂層之間的結合力就會越糟糕。所以這就是一種矛盾關系,我們就要不停的抓這些矛盾的結合點,找到既能兼顧到它的優點、又不被它的缺點所影響的,一個平衡點。
結構設計對我們而言也是全新的。我們以前做3C電子產品,開發的都是小刀具,大小在8毫米左右,而這個銑刀的直徑有800毫米,大概是我們以前做過的常規刀具的一百倍,所以這次的設計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因為這款銑刀對材料、涂層的要求有很多特殊性,所以在研發這款銑刀的過程中,我們的確遇到了很多的難題,還好之前有較多的積累,我們才能把它們逐個突破。
Q:它的刀片摸起來好像并不是特別鋒利?
A:是的,太鋒利的話切起來會容易折斷,就像你用很鋒利的刀去切骨頭,它很快就會崩口。但是也不能太鈍,太鈍了又會切不動,這也是我們在刀片刃口設計時一個需要平衡的點。
多年來,我們在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里潛心鉆研刀具相關技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包括切削部位的刀片材料、涂層、結構設計、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控制系統等。

材料研發積累也是集團能成功研制出高鐵鋼軌銑刀的關鍵因素之一
Q:在刀具方面,我們此前都有哪些技術積累?為什么我們能在短短的四五個月時間內把這款銑刀開發出來?
A:我國在刀具核心材料和涂層這一塊一直是比較薄弱的,國內的高端刀具基本上依賴國外進口,比如做航空航天、汽車的刀具。
富士康科技集團從2006年、2007年開始做刀具,2006年我跟李軍旗博士在日本研修時,收到公司的指令要開始做刀具。我們當時就參觀了很多的日本刀具企業,做了很多調研與準備。
2007年我們正式開始做刀具,同年第一代i手機發布,生產使用的正是我們自己開發的刀具。從2007年至今,所有的i手機產品,包括A公司的很多高端產品,都是使用我們自己的刀具。
A公司對產品的要求非常高,雖然早期的產品結構沒有現在這么復雜,但是做一款手機也要開發300多款刀具,通過不停的試錯、迭代,尋找最好的方案、使用效果最好的刀具,最后選定了30多款刀具。如今,隨著手機結構越來越復雜,使用的刀具越來越多,已經需要使用到100多款刀具,也就是需要開發一千多款刀具。
多年來,我們在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里潛心鉆研刀具相關技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包括切削部位的刀片材料、涂層、結構設計、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控制系統等,也建立了完整的材料、涂層生產線,所以看了《科技日報》的報道以后,我們認為自己是有技術、有條件來做這個事情的。

該銑刀內置傳感器,可實時監測銑削過程
Q:您能介紹一下這款刀的主要功能與推廣價值嗎?
A:這款刀具是為高鐵鋼軌的修復專門研發的高性能、高技術含量的智能高端刀具。它是高鐵鋼軌銑磨車的關鍵核心部件,刀具配備高端的集成技術和先進的涂層材料,可對高鐵軌道進行銑削加工。刀具內置有傳感器,可以在對鋼軌加工時進行安全診斷,根據診斷數據實時調節銑削量,并將診斷數據上傳至我們的中控系統霧小腦,經過運算處理后存貯至富士康云端BEACON平臺。因此此款刀具是集軌道銑削、診斷、智能控制、實時監控于一體的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Q:對于它的應用前景與范圍,您怎么看?
A:根據此款刀具的銑削性能和智能特點,經過測試和改進后,可以應用至鐵路普通鐵軌、市內地鐵軌道、有軌電車鐵軌、高鐵等多規格的軌道交通領域。目前,我國的鐵軌總里程有12.7萬公里,再加上城市的軌道交通,我們的產品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Q:總裁對我們這款刀具有何期許?
A:郭總裁對這款刀具非常重視,他希望我們將這款刀具盡快推向應用領域,為我國的高鐵發展作出貢獻,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軍軌道交通領域。
收集銑削過程中的大數據,可以便于我們及時了解銑刀在加工鋼軌過程中的狀況,同時增加它的附加價值。
Q:從設備發展的歷史來看,集團要走向智能制造,您認為我們還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A:當今社會,智能制造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和發展目標,郭總裁提出的實體+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理念,也對設備和網絡的數據采集、互聯互通賦予了先進的發展思路。富士康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順應歷史潮流,必將對我國的工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發展智能制造需要布局和努力的方面很多,涉及到對工業的領悟和生產過程的深度理解,還要充分認識到我們企業自身的能力和特點。這些方面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和總結的。

鐵軌智能修磨銑刀研發團隊部分同仁合影
Q:從傳統制造到精密制造再到智能制造,您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機會成就自身并助推中國智造?
A: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和人才。當然機遇也很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把握這次科技發展的契機,加速推進企業內部的智能制造建設,利用現有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優勢,同時積極開展同行之間的行業交流和專業人才的引進,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開發適合我們自己的智能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的建設就是為中國的智能制造添磚加瓦,我們希望在這次科技改革浪潮中積極擔當起潮流的領導者和歷史的見證者,為我國制造強國的目標達成貢獻自己的力量。
Q:在使用性能方面,我們是否有做過測試,它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A:我們在公司內部做過測試,效果能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的銑刀。但是內部的環境畢竟跟實質的環境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們找了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以真實路況測試驗證,目前還處在實驗驗證階段。
因為開發的時間比較緊,目前我們內部也還在持續做優化改善。達成國外刀具的使用性能只是我們當前的目標,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超過他們,既要做“蛋黃”(注:核心產品),也要有“蛋白”(注:以顧客價值為導向的創新服務)。外國傳統的刀具制造企業,刀具賣過來之后怎么用的、用的過程效果怎么樣,都不清楚,我們除了把刀具這個“蛋黃”做好之外,還加入了智能傳感器,智能監測整個銑切的過程,收集大數據,達到智能控制、智能維護的目的,讓鋼軌的維護變得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
Q:收集銑削過程中的大數據有什么用途?
A:收集銑削過程中的大數據,可以便于我們及時了解銑刀在加工鋼軌過程中的狀況,通過監控它的狀態可以讓切削品質做得更好,還能做比如壽命預測、更換提醒之類的服務,增加它的附加價值。
Q:一旦證實它能達到我們預期的使用效果,它能夠大規模生產嗎?
A:可以的。如前所述,我們國家的軌道交通越來越發達,且逐步進入維護高峰期,對刀具的潛在需求是很大的。大規模生產是我們集團的優勢,我們不但能大規模生產,而且能做到全部集團自制。
Q:成本方面是否會比從國外進口更有優勢?
A: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在供應這款刀具,所以他的技術門檻很高,利潤率也非常高。我們能做到所有部件全部自制,核心技術自主掌握,成本方面自然很有優勢。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在很好地控制成本的同時,效果比國外的同類產品做得更好,還能提供更多附加服務。